秋日黄昏,清风徐来,几株摇曳的三角梅姹紫嫣红。碧绿的藤蔓和娇艳的繁花之下,一个清瘦老人慢慢推着轮椅,不时和轮椅上的人交流着什么。
推轮椅的老人叫何启明,今年75岁,是渠马镇促进村二组人,曾担任生产队长30年。轮椅上的人是他的妻子胡世英,与何启明同龄,患脑瘫10年了。
同心:养儿育女苦奔不叫苦
何启明有三儿一女,都成家立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相继出世,给家庭平添许多欢乐。
“那个年代,人的观念不一样,总认为多子多福。两口子不养几个娃娃,就被人看不起。”何启明说,“子女多,苦了老伴,我这一辈子都欠她的。”
那时候何启明家很穷,但妻子胡世英没嫌弃他。那时,集体生产,何启明两口子一起出工挣工分,回家一起做家务。何启明挖自留地,胡世英就打猪草;胡世英挑水洗衣服,何启明就生火煮饭。“真是为养儿育女苦奔不叫苦!”何启明说。
然而,一年下来,吃个饱饭都像过年。穿的衣服,皱巴巴补丁加补丁。说起这些,何启明对老伴儿是满满的愧疚。
有年过大年了,好不容易弄点粗蓝大布。何启明把裁缝师傅请到家,给妻子和孩子做过年衣服。“那时候,我是生产队长,她瞒着我,让师傅给娃娃和我做一套新衣服。她就没得份了!”何启明说,“我经常在外面跑,妻子让我穿好点,她自己在家愿意穿旧衣服。为这,我感动整整一个春节。”
同行:发家致富苦干不喊累
“我们这里有栽种柑橘的传统。”何启明说,“眼看娃娃一天一天长大,生产队里有的农户栽培柑橘,不多挣点钱养不活这个家。”
国家改革开放好政策来了,农村开始了包产到户。那几年,何启明当村民小组组长期间,村支书评价他能吃苦,脑瓜子灵。何启明找村支部说了搞柑橘栽培的想法。支部书记同意了。更让他高兴的是,胡世英很支持他。
于是,在房前屋后,在田埂地边,何启明两口子挖坑除草,把一株株幼苗栽培下去了。
“老伴年轻的时候,干农活像条牛,忙完农活忙家务,还喂了几头大肥猪,一年四季不怕苦不怕累的,我两口子也没谁叫声累。”何启明说着,看了看躺在床上的老伴。胡世英满脸微笑,眨巴着眼睛,嘴角蠕动几下。
何启明管护的柑橘叫红桔。随着一年年红桔上市,卖得好价钱,吃饭穿衣不愁了,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好。
“我俩也有意见分歧的时候,年轻时吵架也不少哦。”何启明说,“分歧就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母亲心疼娃娃,处处慣着宠着,要什么给什么。我认为,娃娃就要多吃苦,吃苦越多长大越有出息。冬天到了,树上的红桔什么时候上市,如果时机没看准,卖亏了,我两口子也常常要埋怨拌嘴。人年轻,火气重,容易发火。”何启明笑着说,“再怎么吵,赌气半天,饭还得一起吃,觉还是一起睡,也没什么了。”
何启明常常感激老伴,他说:“没有老伴的支持,光靠挖土地板板,儿大女大成家立业怎么办,一家人不知穷到哪里去。”
同伴:“只要她活着就得伺候她”
“年轻忙,两口子也渐渐老了,眼看日子越来越好,没想到她生病了。”何启明说着,叹了一口气。
十年前的一个傍晚,何启明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天,胡世英从地里挖猪草回家,打算一个锅煮饭,一个锅猪猪食,当一切准备就绪,胡世英到灶台生火,柴火刚点上,突然,就倒在灶台前不省人事。
何启明发现后赶忙呼喊,邻居赶来出主意,赶忙呼叫卫生院的120救护车。尽管出诊及时,但由于交通不便,影响了抢救的关键时间,造成现在瘫痪在床。“胡世英得的是脑脑溢血,现在,就这个样子,活不好,死不了。”
为了伺候瘫痪的妻子,10年来,何启明戒掉打小牌和串门溜达的习惯,精心伺候瘫痪的老伴。
“年轻时,她关心我的多些,现在该我还这个情。”何启明说,“胡世英不能说话,但从表情上能明白我的意思。”
何启明常常告诫自己再苦再累不发火,不生气。即使胡世英大便小便拉在床上,何启明也耐着性子把被子床单洗干净。10年来,何启明每天煎药,喂饭,递茶,端屎端尿,每隔两天给胡世英换一次衣服,每周给洗一次澡;一个月给胡世英理一次发。
何启明和胡世英结婚50多年,风雨没有湮灭幸福。“老了是同伴,她病了,但她心里明白得很。只要她活一天,我就要伺候一天,陪她一天。”何启明说着,望了几眼门外艳丽的三角梅,低头想着什么。
(通讯员 刘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