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阳县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61.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200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大力推进国家“退耕还林试点县”建设进程。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强化管理、保证质量,强化科技、保证效果等务实管用的措施,扎实有序推进退耕还林工作。第一轮退耕还林中,全县累计实施退耕还林128.76万亩。经国家和重庆市林业局核查,云阳县退耕还林保存率100%。经过10多年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到达50%;以速丰林、油桐、蚕桑、柑橘、干果、中药村等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40余万亩,林业年产值达到12亿元。云阳县被国家林业局表彰为“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县政府研究确定全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35万亩,2020年全面结束建设任务的总目标,并出台了《关于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实施意见》。2014~2018年,全县共实施3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保障和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
62.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2001年1月,县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开始在全县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深入贯彻党的一系列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各级基层组织建设,为推动全县各项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县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督导组,分片督查指导各地的学习教育活动;26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89名县属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分别联系一个乡镇、一个村;抽调县属部门86人、乡镇机关1694人驻乡、驻村进行督促指导。学习教育活动分学习培训、对照检查、整改提高三个阶段实施,分三批开展,至2002年7月结束。学习教育中,县委牢牢把握“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实质,全县干部为当地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为群众生产、生活排忧解难,推动了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002年7月,在中央召开的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总结表彰会上,云阳被评为“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
63.农村税费改革和全部免征农业税 200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农村税费改革。2001年,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印发的《重庆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和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云阳县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多次对农村税费进行改革和调整。主要内容是:取消乡镇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和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各种费用、基金;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各种义务工;改革村组织提留费用的征收使用办法,减少提留比例;推行村级财务乡镇代理制等。2005年2月,县政府根据中央、国务院决定,印发《关于全部免征农业税的通告》,从2005年起,对在云阳县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农场职工、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全部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农村税费改革和全部免征农业税的措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的关心,减轻了农民负担。
64.乡镇机构改革 按照《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云阳县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的批复》精神,县委、县政府于2001年9月3日下发《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乡镇机构改革必须遵循政企、政事分开的原则,依法行政的原则,“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权责一致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地域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撤销了原设置的10个工委和双江开发区,实行县直接领导乡镇的管理体制。全县65个乡镇分为三类,内设综合性办事机构,精简乡镇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压缩了财政供养人员,乡镇事业单位机构与行政机构改革同步进行,调整了事业单位的设置和经费渠道。
65.云阳长江公路大桥 2002年11月6日,云阳长江公路大桥正式开工。修建长江大桥,县委、县政府投资1.84亿元,全县群众共捐资355872元。云阳长江大桥是三峡库区二期蓄水前开工的最后一座公路大桥,也是三峡库区唯一的高低子母塔斜拉桥,全长1278.6米,桥面宽度18.5米,是省道开(县)利(川)线上重要的交通枢纽。2005年9月28日建成通车,结束了云阳被长江分割的历史,连接了以新县城为中心的全县南北交通网络,对云阳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5年9月28日,云阳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
66.抗击非典 2003年春季,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爆发。云阳县委、县政府成立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疫情不在全县发生和蔓延。按照中央提出的“三就地”原则,制定预防治疗方案,建立科学、集中的观察治疗系统,并5次培训全县医务人员1113人,确定县人民医院为“非典”诊治医院,各镇乡医院设立“发热”门诊。对入县境人员设岗监测,要求拒病于县外、控病于患者、灭病于室内,重点加强对来自疫区的务工返乡人员的管理,实行“筛选隔离法”,全县共检查人员十万人次。向全县人民发出《致全县人民的公开信》,号召全县128万人民紧急行动起来抗击“非典”。加强健康教育减少群众对非典的恐惧,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非典的疾病监测和公共场所的管理。实行每日疫情报告制度。年底,全县抗非典工作全部结束,实现非典零疫情。
67.建设工业园区 为了振兴云阳工业经济,解决产业空心化问题,2003年,县委、县政府规划建设人和工业园,总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含人和、黄岭、松树包、水口、天宝等五个组团。在初步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后,探索出“三位一体”的招商模式,吸引县内外客商入园生产。云阳县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进一步科学整合,突出产业特色,优化功能布局。人和组团已建成场坪2500亩,主要发展新材料、机械、食品、轻工、废物资源利用、建材、电子等产业;黄岭组团已建成场坪2822亩,主要发展新材料、中医药生产等产业;松树包组团已建成场坪1990亩,主要发展食品加工、制盐、建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制造等产业;水口组团和天宝组团为水口产业新城一期、二期,主要发展大数据、食品医药、新材料和机械装备制造等产业。至2018年8月,工业园区建设面积达到7.1平方公里,共入驻企业99家,其中规上企业49家、亿元企业26家。工业园区的发展,增加了云阳的就业和税收,为云阳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先后被市政府表彰为“优秀工业园区”“发展速度优秀园区”和“利用外资优秀园区”。
68.全面实施城镇化战略 2003年,云阳形成《云阳县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关于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意见》,全面实施城镇化战略。1993年云阳开始实施小城镇建设,1995年江口镇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500个试点小城镇之一,次年全县启动小城镇规划工作,抓住移民迁建、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等机遇,以新县城建设为龙头的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03年后,云阳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至2013年十年时间,城镇化率从30%增长至38%,整体质量显著提升。2008年形成《重庆市云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2016年3月20日,县政府印发《云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共发展共繁荣。2017年形成《重庆市云阳县城乡总体规划(2015-2030年)》,规划2020年云阳县常住人口89万人,城镇化水平48%,城镇人口43万,中心城区人口30万;2030年常住人口90万人,城镇化水平61%,城镇人口55万,中心城区人口50万。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新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配套政策措施,加强城(集)镇的建设与管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培育城镇经济,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完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等,城镇化建设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旅游业、商贸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相结合,积极推动城镇化均衡全面发展。2013年,渠马镇获评“重庆市卫生镇”“市级园林城镇”,江口镇获评“重庆市卫生镇”,黄石镇获评“重庆美丽小城”。2014年,江口镇、高阳镇获评“国家级重点镇”。2017年,南溪镇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镇”,江口镇获评“市级特色小镇”。云阳县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殊荣。截至2018年,云阳县城镇常住人口39.2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2.3%。全县城镇的经济、居民生活、社会、空间、生态和城乡统筹发展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成果突出。
69.清理拖欠民工工资行动 2003年10月2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云阳视察工作时,人和镇龙泉村10组村民熊德明反映她丈夫在云阳新县城打工未领到工资,温总理当即指示县里清查解决。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国务院办公厅于12月13日发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由此引发了全国清理解决拖欠民工工资的行动。云阳县政府立即成立清欠领导小组,并迅速开展全县拖欠款、民工工资问题专项摸底调查工作。截至2003年底,全县拖欠总额为6231.81万元。截至2005年底,全县已解决拖欠4531.07万元,占拖欠总额的72.71%。为防止新的拖欠民工工资情况发生,县清欠领导小组于2004年率先在全市推行建筑行业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即建设单位以工程合同价款的3%作为保证金,缴到指定账户后,县建委才发给施工许可证。这一制度后被重庆市政府完善为农民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并在全市推广。熊德明获得“2003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社会公益奖。
70.全面推进库周、长江绿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云阳县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库周、长江绿化建设工程。2003年,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国务院精神出台了《加快云阳林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04年4月,云阳县被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和重庆市政府确定为“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示范区”和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项目实施重点县。2005年4月4日,共青团中央、国务院三建委等国家八部委组织“美化新三峡、保护母亲河”誓师大会暨三峡库周绿化活动。三建委将云阳县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工程建设示范县”。县委、县政府把库周绿化带建设列入全县“一号工程”,组织开展“绿化长江凝聚爱心,美化家园人人奉献”大型捐赠活动,鼓励和吸引外来单位、社会团体、经济实体参与库周绿化,“江苏林”“解放军青年林”“中日友好林”“光彩林”“电信林”等相继在云阳库周建成。至2008年底,全县已完成库周绿化造林面积11.1万亩,圆满完成了阶段性建设任务。云阳更历来重视长江绿化建设工作。从1958年起,云阳县就铸就长江流域12万亩“领袖林”,成为长江绿化的“先行者”和成功典范。1990年,被国家列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建设示范县,先后实施长江防护林和长江干流两岸绿化工程。尤其自2009年春季开始,全面启动实施长江绿化建设工程。县委、县政府将长江绿化工程纳入全年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成立云阳县长江绿化建设指挥部,实施分级负责制和行政首长问责制,实行“一票否决”;积极宣传并开展全民植树活动;坚持“生态优先、适地适树、崇尚自然、打造亮点、持续经营、加强管护、注重实效”的原则,科学规划,突出打造“三带”“三特”特色;对项目乡镇、街道实行“两包干、七统一、一考核”的建设实施管理机制。2012年底完成建设任务54.78万亩,实现长江两岸绿化“全覆盖”。先后获得“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云阳长江防护林
71.大力实施医疗保险 根据《云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阳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云阳府发〔2004〕36号)等文件精神,云阳县于2004年1月起正式启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当年参保20484人。根据《云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云府发〔2006〕88号)精神,云阳县于2007年1月正式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当年参保875754人。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云阳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试行办法的批复》(渝府〔2009〕83号)精神,云阳县于2009年9月开始实施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当年参保65012人。同时,云阳县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合并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2012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相继由县级统筹进入市级统筹。截至2018年11月,云阳县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70860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1228960人,医疗保障基本达到全覆盖。
72.开展“三级联创”活动 2004年2月,县委根据中央精神,制发《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通知》,在全县开展创建“五好村党组织”“五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先进县”的活动。另一并开展县级创建“四政部门”(勤政、优政、融政、廉政)和乡镇站所创建“群众满意放心站所”活动。县委大力实施“扶强助弱”、农村党员“双强”(政治本质强、致富能力强)和“四村”(素质强村、科技兴村、民主管村、制度建村)等;实行县级领导、乡镇党委成员和县属部门“三位一体”的定点帮扶机制;探索建立县级领导联系农村党建工作,机关党员干部联系农村贫困群众、贫困党员,离退休党员干部挂任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指导员和选派机关干部到村级组织挂任职务的“双联双挂”机制;机关干部职工开展“四带”(带资金、带项目、带信息、带技术)帮扶活动,切实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2004年村级换届选举中,调整配强村“两委”班子,最大限度调整村规模和推行党组织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进一步建立完善决策机制和党组织领导之下的村民自治、民主管村机制。至2008年,全县共有42个乡镇党委、436个村支部、75个社区居委会支部达到“五好”标准。结合“三级联创”,县委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农村党建工作保障机制和村干部待遇保障办法,确保农村党建工作正常运转。
73.进一步发展劳务经济 2004年3月,县委、县政府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百万劳动力转移工程”的要求,制定《关于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的意见》,进一步发展劳务经济。2005、2006两年,狠抓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工作,完善农村劳动力输出服务体系,加强对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指导,取消对转移劳动力的各种不合理收费。2007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劳务经济五年工作目标,整体推进劳务经济的发展。并加强与九龙坡区、渝北区、山东威海人力部门劳务协作推进转移就业。通过不断加大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提高务工能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云阳形成了大规模的劳务输出队伍和著名“品牌”。云阳的拆迁和面业在劳务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以后叶镇为主的拆迁人士分布在上海、江苏等地,每年创收3亿万元。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鲜面是云阳人在生产、销售;云阳籍面匠从业人员20多万人,分布在上海、浙江、河南、湖北、陕西等全国各地;云阳千万规模以上的面条加工企业有数十万家,年产值高达1500亿元。后叶镇拆迁、云阳面业成为了云阳县、重庆市乃至全国有名的劳务品牌。截至2018年10月底,全县劳务输出达53.3万余人,极大地增加了务工人员和全县收入。
74.第一至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2005年1月1日,云阳县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进行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经济普查以在全县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为普查对象。普查结果,截至2004年末,全县共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1580个,从业人员47896人。按照国务院部署,全国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云阳县于2008年进行第二次经济普查,2013年进行第三次经济普查。2013年经济普查显示,全县共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4663个,与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相比,增加3083个,增长195.1%;从业人员数为137957人,与2004年相比,增加90061个,增长188.0%。2018年12月31日启动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经济普查对优化经济结构,开拓新的就业渠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75.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5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2月,县委、县政府发布了《关于新农村“示范村”和“推进村”建设责任分解方案的通知》,按照“产业基础、交通条件、区位优势和区域布局综合平衡”的原则,明确在1000个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将100个村建设为新农村示范村,并确定盘龙镇活龙村为市级示范村,人和镇千峰村等20个村为市级推进村。3月,组织成立“新农村建设科技服务团”,分4个组深入全县41个乡镇开展了为期45天的科技服务活动。当年,完成市级示范村、推进村的规划编制工作,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各方面加大建设和保障力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目标责任制考核均获重庆市一等奖。截至2008年底,全县107个村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培育了优质山羊、瘦肉型生猪为主的小家畜禽生产基地,柑桔为主的果品基地,蚕桑产业基地,中药材基地和油桐基地五大特色主导产业;新建和除险加固大批水利工程;实施库周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造林绿化和退耕还林等。2009年,盘龙镇活龙村获全市新农村建设“十佳示范村”称号。“十一五”期间,全县加大“三农”扶持力度,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深化农村金融、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综合改革,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及科普、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建成农村客运站点14个,改造农村危旧房5000户,建设新农村示范点104个,建成安置房、廉租房13.5万平方米。2012年,建成农民新村15个,实施农村D级危房改造969户。2016年3月20日,县政府印发《云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当年,大力推进了蔈草镇峻城寨、泥溪镇胜利村、大阳镇黄陵村、石门乡兴柳村等数十个新农村居民点建设,泥溪镇石缸村新农村居民点评为“市级新农村居民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3月,县委、县政府印发《云阳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开启了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
76.实现“两基” 2007年,云阳“两基普实”通过国家级验收。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1992年云阳县全面启动“两基”工作,经历了奠基、克难攻坚、巩固提高三个阶段,以普及为主线、投入为保障、质量为核心,扎实推进“两基普实”工作。先后出台《关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规划》《关于认真做好“两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财政教育拨款逐年递增机制,坚持教育经费“三增长”,健全完善中小学教育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等。2003年,云阳“两基普实”通过市级验收,并被国家教育部审定为“全国第十批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相继获得“西部‘两基’攻坚先进单位”、“巾帼扫盲奖”、“全国电教先进单位”、教育“两基”工作全国先进等荣誉称号。到2017年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蛋奶工程”实现全覆盖,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99.96%,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77.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2008年5月12日14点30分左右,云阳县受四川汶川大地震影响,地面、房屋震动,通信中断,全县各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县委、县政府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全面部署、指导各相关部门迅速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对“5.12”地震灾害造成险情加重或新增隐患的39座小型水库进行紧急排险,整治技改山坪塘577口,修复普安乡、白龙乡受灾学校。并通过举行“情系汶川”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晚会、交纳“特殊党费”、募集特别团费等形式为灾区捐款,社会各界为灾区捐款1330余万元,捐物折价35万元。另组建青年突击队12支、招募青年志愿者200余人增援灾区,接收灾区转学学生27名。19日,全县降半旗为灾区死难同胞致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建设中的北部新区
78.建设北部新区 2008年8月3日,围绕“超前规划、科学建设、精细管理、稳妥安置”的工作思路,北部新区建设工程启动。2013年,云阳县根据“拥江发展、东进北拓”城市发展战略,以北部新区为城市建设主战场,拉开北部新区发展大格局,启动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及重点项目的建设。2014年8月18日,县人民政府制发《关于北部新区三年成城的实施意见》,提出从2014年到2016年底,北部新区规划区迎宾大道内侧路网骨架全面建成,水、电、气、讯综合管网等配套设施工程基本完成,重点公共设施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2016年12月26日,云阳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北部新区“三年成城”目标圆满实现,同时提出“实现北部新区三年成市”的目标,努力将北部新区建设成“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城市精品区,使之成为“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中等规模城市的重要板块,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生态经济示范县的重要支撑。2017年3月6日,县政府制发《关于北部新区“三年成市”的实施意见》,提出“新区功能更加完善、产业日益繁荣、生活更加便利、管理更加精细、环境更加优美,活力和特色日益彰显”的总体目标。截至2018年12月,北部新区已初步形成总面积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5万人的幸福生活示范区和智慧城市先行区。
79.云阳高速公路建设 2008年12月27日,万云高速正式通车。万州至云阳高速公路为国家规划的“7918”公路网络中沪(上海)渝(重庆)高速公路其中一段,被重庆市委、市政府列为2008年“八大民心工程”项目之一,全长78.3公里,总投资60.78亿元,自2004年开工建设,历时四年建成,隧道和桥梁各占全线里程的三分之一左右,全线通车后,云阳到万州只需40分钟,到重庆主城区只需3个小时。2010年9月30日,渝宜高速公路云阳至巫山段通车,设有云阳县城、红狮两个互通。同年,开(县)云(阳)巫(溪)高速公路开始规划建设。2011年,高速公路黄岭互通项目完成论证工作。2014年,渝宜高速公路云阳东互通(黄岭)可研报告获市发改委批复,初步设计获市移民局组织专家评审通过。2016年,开云恩高速、江南高速万云奉段写入市政府专题纪要,市交委委托渝勘测院开展开云恩高速云开段前期工作。2017年2月28日,万宜高速公路云阳东互通立交工程开工。2018年11月13日,市发改委批复开州至云阳高速(江口-云阳-龙缸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江龙高速正式获批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力推进,不仅打通了出口通道,完善了区域循环,更方便了居民出行,改善了全县发展格局。
云阳人字梯
80.万里长江第一梯 2008年底,新县城“人”字梯建成。“人”字梯由登云梯、青龙梯和飞凤梯三个部分组成,登云梯和青龙梯构成“人”字梯的一撇,飞凤梯构成一捺,青条石铺就,起于滨江大道,顺坡而上,横贯城市中央,止于云顶广场,构成整个城市的中轴线。该梯始建于1999年3月,共分4期建设,总投资近亿元,梯道长1388.68米,宽30米,海拔高差270米,梯道1975级,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梯”。2009年,云阳新县城登云梯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世界最长的城市人字梯”。2010年9月28日,云阳举行第一届国际登梯节。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