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哺:习惯教育为成长夯实基础
“一开始,许多教师并不愿意花太多时间放在习惯教育上,大家认为不如拿这个时间用来多给学生们讲几个知识点,可是一学期过后,注重习惯教育的班级在教学成绩方面表现得越来越出色,班级管理也越来越轻松。这些实实在在的效果与差距让教师们逐渐认识到,习惯教育与教学质量不矛盾,将习惯教育做深做实,反而能提升教学质量。”姚文明说。
据统计,从2012年第一届学生毕业以来,县第三初级中学8届毕业班,共毕业学生9765人,升入重点高中7620人,重高升学率78%。其中中考全县前十名46人,中考成绩700分以上816人,毕业生考入“211”“985”重点本科1262人。
习惯教育还延伸到了家庭,带着老师们的文明课堂小任务,学生们回家后主动帮父母做起了家务活,学着与父母沟通、相处,体贴父母。有些学生甚至“批评”起了家长,并严格要求家长们也要养成良好习惯:不吸烟,不喝酒,东西要摆放有序……对此,家长们即使被“批评”,仍甘之如饴。
许多教职工对学校每年举办的“感谢有你”毕业庆典印象深刻,学生们在毕业时不仅用优异的成绩回报母校,还在离校前自觉打扫教室和寝室,主动给下一届校友介绍初三学习方法,赠送书籍,并向老师、校警、生活老师以及食堂的工作人员告别。“我们学校教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为人处事的道理,自立自强的品格。母校就像是一方肥沃的土壤,为我的成长提供了养分,夯实了基础。未来,不管我走到哪里,这儿都将给我力量。”九年级21班学生田思雨动情地说。
而县第三初级中学班主任胡珊与学生徐嫦聆的故事,更让记者对习惯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第一堂英语课上,她第一个举手,并且用英语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胡珊说,作为班主任,小嫦聆成绩不错,又听话,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个学生。可不久后,一位头发雪白的老人来到学校,找到了正在上课的胡老师,并称自己是徐嫦聆的奶奶,要跟老师好好“说一说”这个孩子。
经过详谈,胡珊了解到,徐嫦聆从小父母离婚,母亲远走他乡再无联系,父亲也在一处工地打工,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奶奶每天早上5点钟就要起床给她做饭,可孩子不仅对老人十分冷漠,常常连饭都不吃上一口,招呼不打一声就径直出门。
此后,胡珊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徐嫦聆,还在文明礼仪课上,给孩子们布置了特别的题目,如回家给自己的家长洗脚、写一封信等,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家长的艰辛。渐渐的,小嫦聆跟奶奶亲密起来,也越来越懂事,今年妇女节,她还亲自给奶奶买了一双布鞋。
“习惯教育决不仅仅是规定坐立行走,说到底它是一种爱的教育,它能让孩子们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去面对生活、学习,让孩子们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然后茁壮成长。”胡珊对自己的工作做出了这样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