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溪镇石缸村由原石缸村和新镇村两村合一,位于泥溪镇北部,是云阳进入泥溪镇的门户村。虽为门户村,但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支撑产业,一直以来经济落后,是全市的深度贫困村之一。

“能够改变石缸村的关键在产业、靠项目,只有依靠项目支撑,才能真正实现脱贫和奔小康。”50岁的柯延斌是石缸村的“第一书记”,也是石缸村的产业发展带路人,原在市移民局三峡移民工程处工作,从事项目管理长达15年。柯延斌对云阳非常熟悉,他多年负责移民工作,每年到库区几十趟,其中跑得最多的就属云阳。不过出任云阳县泥溪镇石缸村“第一书记”,对他而言却还是头一回。

“这个担子不轻松,也不简单,担负着老百姓的希望呢!”担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在未上任之时,柯延斌便为石缸村的经济发展“把脉”。当时石缸村的状况是:主导产业带动能力差,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的村民以务农为主,靠微薄的收入生活。农作物种植既传统也零散,还有不少土地因缺少劳动力而撂荒。不过石缸村有山有水、风景优美,只是养在“深闺”,来的人并不多,柯延斌说:“我当时想,乡村旅游、农业观光就是石缸村以后的发展方向。”

去年9月4日,柯延斌到达石缸村后,一张床、一张桌子,既是他的办公室,也是宿舍。每日清晨,院坝里的公鸡打鸣了,他便起床洗漱。接下来,走农户、到工地、做规划……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当当。

近日,柯延斌来到石缸村3组的一片冬枣园内,一边查看着冬枣树的长势,一边和枣园的主人——泥溪耕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唐本东不时交谈着。唐本东高兴地告诉记者,这片冬枣园之前种植得比较零散,管理技术也比较落后,加之周边的村级公路、人畜饮水都没有完善,自己心里一直没底,没有发展信心。但在柯延斌的建议和带动下,冬枣园改良了品种,提升了管护技术,村级公路在今年初也全部硬化完成,今年冬枣园陆续投产,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这400亩的冬枣园和700亩的脆桃园以及农耕文化体验园是泥溪农耕故土园的三个主要园区,是农旅融合发展的典型。”柯延斌说,农耕故土园自去年7月开园以来,共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营业收入500多万元,而冬枣和脆桃采取农户土地入股,由公司统一管护和销售,惠及全村183户农户和37户贫困户,实现了群众入园打工挣薪金,入股分红挣股金,销售产品挣现金。

熟悉柯延斌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法宝”经常随身携带着。记者看到这本“法宝”——《云阳县泥溪镇石缸村扶贫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0)》时,它由于被翻阅、批注的太多,显得沧桑又沉重。柯延斌向记者解释,履职“第一书记”的第一时间,他就组织、邀请了市农科院、中国柑橘研究院以及市农委21位专家为石缸村制定了这本发展规划。并以此结合市移民局工作,制定了项目引进计划,涉及资金2500万元,包括908万元的精准帮扶项目、450万元的水库基金,以及1100万元集镇基础设施项目等。

目前,石缸村的基础设施及产业项目已经陆续建设完成,这个门户村正焕发着勃勃生机。“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我相信它将来会是一个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基地、乡村旅游发展集散地。春有桃花李花,夏有小溪漂流,秋天赏菊摘果,冬天可以赏梅,四季花果飘香。”对于石缸村的未来,柯延斌很有信心。

“富不富,靠干部。”在泥溪,柯延斌不是个例,只是众多驻村干部的寻常一个,他们带着发展思路、资源、技术、项目,为全村脱贫攻坚出智出力。

泥溪社区“第一书记”杨剑,一上任就接下了一份重任——参与制定泥溪社区扶贫规划3年可实施方案,并在月底前完成。在随后的20天里,他每天走村入户超过10个小时,走遍了社区17.5平方公里。靠着深入走访,杨剑贴合实际,做好了社区规划,梳理出了水、道路、产业等大大小小26个规划项目,圆满完成规划编制任务。

胜利村“第一书记”翁顺春,利用其在市慈善总会志愿者总队的工作资源,发动社会力量,向贫困户张定碧一家进行捐赠和帮扶,还积极争取重庆市慈善总会2018年情暖万家活动”走进泥溪,涉及慰问困难群众,修建饮水池,为镇敬老院配备设施设备,为住宿学生购置被褥等,总计完成10万元捐赠项目。

在云阳,有一种幸福叫做共同奋斗。在泥溪,众多驻村干部用苦干实干的作风,与贫困群众一同奋斗拼搏,才绘就了脱贫攻坚壮美画卷,也创造了泥溪更美好的明天!

(记者 段斯斯)

 

Copyright © 2008-2016  云阳网 版权所有  主办:云阳县委宣传部  承办:云阳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