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似小伞,黑得发亮,散发淡淡清香……我是一朵桑枝菌,是大家平时喜欢的那个胖嘟嘟“小不点儿”。

我今年已快四岁了,父亲是一种菌丝,母亲是变废为宝的桑枝,老家在大阳镇东高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园。

幼小:一帆风顺,备受青睐

成长路上,我从厂房里孕育到露天成长,以至于闯荡市场,得到了大阳镇发展生态循环产业的政策支持,也得到园主人精心照料和备受消费者青睐。

受宠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方面,我绿色生态,符合人们对生态健康食材需求。另一方面,我销售价格比较亲民,市场上40多元钱一斤,大家能接受。还有,我在云阳高质量脱贫摘帽路上,每年带动100多人就业、300多户人家户均增收近10000元。

近年来, 我在“公司+基地+农户+入股分红”等多重利益联结模式下渐渐长大,建有产业基地150亩,年产桑枝木耳100万段、香菇50万段,桑植菌销售份额占本地市场半壁河山,同时每年给园主人带来200多万元经济效益。

长大:咽喉锁住,成为鸡肋

成长之路,有时风和日丽、彩霞满天,有时雷鸣闪电,烦恼相伴。

这不,正当我对未来信心满怀时,一场病魔不请自来,差点让我一命呜呼。

去年10月,园主人陈义秋接种后把我搬进田间生长。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确在菌袋里怎么也长不大。最终,由于产量过低,导致园主人亏损300多万元。

这次损失,如当头一棒,让曾经信心十足的园主人陈义秋有些慌神。用他的话说,这时的桑枝菌已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突围:技改创新咸鱼翻身

今年8月,又到了我进菌袋生长发育关键时期。那些天,拌料、制袋、杀菌、接种、发酵……产业园里,忙坏了不少工人。

难道上次教训不够深刻?其实,大家的担心有些多余。

有语云:吃一堑,长一智。这个期间,园主人陈义秋到过浙江、吉林和黑龙江等地。原来,自从有了上次惨痛教训,交了昂贵学费,陈义秋就四处拜师学艺,查找失败原因。

产业园的“堑”在哪里?“我发现,露天生产,气候变化大,设备设施落后,桑植菌适宜生长的温度、湿度、接种、出菇时间,无法控制,失败必然。”陈义秋这样总结发展我的经验教训。

“智”又该如何“长”?“只有不断技改创新,才能咸鱼绝地翻身。”陈义秋经过分析,对症下药,实行工厂式标准化生产,通过建标准大棚、更换品种、吊袋种植、科学配方等系列“手术”,给我治病,决定东山再起。

目前,陈义秋在产业基地新建了大棚,已将我由室外种植改为室内生产,试图用工厂化生产模式,打个翻身仗。

“工厂式标准化生产,有几个关键性改变。”陈义秋说,大棚吊袋种植与传统露天种植占地面积比1:7,大大节约了土地;通过大数据智能化提高管理技术,室内温度、湿度、出菇时间可控,能最大限度降低种植风险;通过品种更新、减少制袋原料、缩短种植时间,变为一年种植由两季,降低种植成本近一半。

“赚钱基本成定局。”现在,看着我在新家一天天茁壮成长,园主人陈义秋非常开心,创业信心更足。

产业兴,乡村旺。对于未来,我将不负重托,撬动乡村振兴产业,为农户增收,让消费者青睐。我想,实践是最好证明,请大家拭目以待吧!

(记者 李充 通讯员 伍远洋)

Copyright © 2008-2016  云阳网 版权所有  主办:云阳县委宣传部  承办:云阳报社